關於戰俘的電影歷來不少,然而大多數的主題是納粹集中營,描寫日軍戰俘營的電影則相對稀少。相信《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對諸多戰爭片迷來說,是人盡皆知的影史經典,描述二戰期間受日軍俘虜的美軍戰俘,如何熬過日軍苛刻的對待、完成日軍侵略所需的鐵路、以及同仇敵愾摧毀桂河大橋的史詩故事。《戰俘集中營》在故事框架上和《桂河大橋》相似,講述的是一群英軍戰俘在日軍殘忍的待遇下,建造通往緬甸的鐵路。然而,兩部片最大的不同,在於影片所要傳遞的宗旨:《桂河大橋》闡揚美軍不屈不撓的精神與愛國的情操;《戰俘集中營》則是旨在發揚人性的光輝,全片充滿基督教的"寬恕"精神,探討希望、諒解、愛,與救贖。

  這部片改編自該戰俘營一名倖存者 Ernest Gordon的真實回憶錄,他本人是虔誠基督教徒,立志當一名教師,在受俘的期間,他在戰俘營裡成立了"叢林大學",以自身所學教導其他士兵,也用自己的理念影響他人。我覺得全片最動人之處,在於這群背景各異的士兵,由於同舟共濟而建立出來的深厚情誼,以及互相的影響與扶持,與達成共識的過程。當一名總是協助Gordon度過難關的士兵,替他人頂罪而被釘上十字架之時,宛如耶穌在世,將寬恕的精神推到最高峰。Ernest Gordon也不停自問何以有人能夠如此寬恕,是否又該憐憫敵人等深刻的問題,最後,他領悟到堅持希望與懂得諒解,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全片富含哲理。

  也許這部宗教意味強烈的電影,會令人覺得這部片是不是有傳教意味;我認為宗教性倒不是它的重點,其中的人道精神,以及對生命的思考與態度才是本片最靈魂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戰俘營其中一名留學過英國的日軍,對這群英軍懷有惻隱之心,到最後甚至加入協助他們的行列。在戰後55年,Ernest Gordon重遊故地,與該名日軍見面,兩人重逢的過程被錄製下來,放進電影的結尾,作為這場戰爭真正的"結束"。

觀日:20080901
私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nd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