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我已經創下這個家遷徙以來當月最高文章數了,是說這個blog到底有沒有讀者啊XD*

觀日:20080729
私評:★★★★

  終於,終於看完這部一直都在觀看計畫中的澳洲片。當了四年多的影癡,我看過的澳洲電影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然而看完這部片之後,我決定以後要多找一些澳洲片來看。上面那張海報是此片的最終幕,Mark Lee飾演的角色身中數槍,畫面就這樣停格了數秒,然後整個變暗,結束。99年的美國一戰片《戰壕》(The Trench)也有相似的結尾,或許有意向本片致敬呢?

  此片背景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加里波利之役(Battle of Gallipoli)。電影海報說的好,"form a place you never heard",是啊,除了對軍事或歷史特別有興趣或研究的人,一般人應該都沒聽過加里波利這個地方吧!(說起來,我不懂臺灣為什麼翻成加里波底,明明發"li"的音哪裡有"底"呢...)加里波利因地緣鄰達達尼爾海峽,故又稱"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一戰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是盟軍在一戰中最大的一次登陸行動,同時也遭遇最慘烈的失敗;50萬餘盟軍士兵投入這場戰役,短短一年間,13萬餘人死亡,26萬餘人負傷,最後以撤退落幕;歷史學家評論這場戰爭的計畫雖然大膽有遠見,卻因指揮者優柔寡斷而造成死傷慘重的結局。

  這部片便以這背景為根基出發,以兩名年輕人的友情作為軸心,鋪陳出這部反戰電影。說到反戰,其實也有人說這部片也有點太"反英";畢竟英國是這個戰役的主使者,盟軍也是一群跟英國扯不開關係的國家: 澳洲、紐西蘭、印度、紐芬蘭(連這北極圈的國度都得派兵來...),唯獨一個老英的世仇法國算是例外,因此揪著反戰的情結,也不免透露出不滿大英帝國把其他國家當成自己作戰的踏腳石。除了英法兩國,澳洲是這場戰役中傷亡最重的國家(以盟軍來說),因此澳洲人,的確是有權利表露出這樣的不滿。

    全片約110分鐘,花了大半時間在鋪陳戰前兩名主角的友情發展,最後再帶到殘酷的戰場上去,手法有點像影史經典《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兩部片也都秉著反戰情緒,給了觀眾令人心痛的結局。片中的唯一熟面孔是梅嬸Mel Gibson,而另一名主角由澳洲男星Mark Lee出演;出乎意料的,Mark Lee並不是一個相當知名的演員,除了這部片,他主要都是在澳洲電視劇中演出,真是挺可惜的,論演技,他一點也不輸老梅,論姿色,他也不輸梅阿北,而且以當時來說,他還似乎更勝一籌;因為他有一頭像是被陽光舌吻過的耀眼金髮,還有燦爛無比的男孩笑容。
有圖有證據,這是Mark Lee,燦笑的圖找不到請將就。

  不過論後來,兩個人都成了皺紋爆多的大叔,就這方面兩個人還真像;因為在出演該片時,Mark Lee只有23歲,而老梅25,老梅的襙老眾所皆知,但Mark Lee笑起來有魚尾紋真的嚇到我了(爆)

  另外,這部片的導演Peter Weir也頗了不起,他執導過的電影大多評價都不錯,而且都算大成本電影。目前我已經看過他執導的《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和《怒海爭鋒》(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下次如果碰到《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和《證人》(Witness)重播,一定要來看看。


最後,附上幾張圖(希望能夠顯示冏)


片頭一開始,Mark和一名老愛找他麻煩的死對頭比賽跑(對方是騎馬...)畫面相當美


電影最後一幕,Mark Lee被敵人擊中的畫面,既震撼又悲傷的ending

這是在加里波利遺址上的紀念雕像,是公主抱欸(誤)


  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這裡去維基百科看看關於加里波利戰役的資料。順便附上電影預告片(最近我好像越來越愛強行銷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ndis 的頭像
    brandis

    Frengers

    brand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