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也不要踏進那個房間,如果你有所遲疑。

(mess up先:你能想像這樣的書有企鵝讀本嗎?)

  我是讀中譯版的(當然)中譯版的封面當然與上面的不同,但我認為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一張。這本書我大概花了兩到三天看完,自從我閱書量急遽下滑的幾年來,這已經算頗有效率的一次。這是我今年的第二本書,而且我認為,這是我少得可憐的閱書生涯中,寫得最棒的書之一。

  很難想像這樣的書、含蓄同時露骨的書,竟是50年代的產物,作者James Baldwin更曾當過傳教士。(我後來發現《Another Country》也是他寫的)讀這本書的過程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相信大多數人都是。作者的筆調極為細膩,雖然我用另一種概念去描述他這種細膩的筆調,我稱他:"心機相當重",或著說,身為作著的他想必經歷了太多,關於感情的關於人性的,尤其是人性的黑暗面。James Baldwin雖不像當今前衛作家大剌剌寫著粗俗不雅卻被自以為開放的評論家認為"勇敢"、或"犀利"的文字,但他憂鬱而深沉的文字,字裡行間卻透漏著更大的力道與衝擊感。

         喬凡尼是我最同情的角色,我不同情主角大衛,他只是個平凡的想要追求社會常規的普通人,一個自私而拋棄喬凡尼的人,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你和我的象徵。雖然喬凡尼也只是個普通人,但從那個年代來看,他是屬於最認清事實,或說最接受自己的一群。他毫不猶豫的接受並給予愛,但也因為現實對愛的壓迫,他最終化為巴黎某個角落的灰燼。

        每次大衛在心裡盤算著、掙扎著他對喬凡尼的愛與恨,我都會為喬凡尼感到難過。他敞開他黑暗的房門冀求獲得大衛的愛的救贖,卻因為後者的自私而跟著自己污穢的房間一同毀滅。我對大衛唯一的感覺就是,當你相信就不要猶豫,踏進他的房間、擁抱他和他的孤獨;如果你心有遲疑,那就永遠別踏進去。

        書末最後一句話是作者給大衛的最後一擊,那力道也同時撞擊到我身上。我一直想去旅行,看完這本書和Wiktor Grodecki的捷克悲劇三部曲(這當然是我自己取的)更強大了我想去旅行的慾望。當然,去一個陌生的國家、陌生的美麗城市,基輔或布拉格,然後抬頭看看聖母的雕像是否還在哭泣,看看還有多少失意的人在流浪。我也想去中央車站找個Marek談戀愛,然後把他的故事寫成一本哀傷的書。當然,這些都在我身無分文後變成不可能。懷著這份心情等待著哪天可以去旅行吧,我們都太需要把視野拓廣。


閱讀日期:200711?+20080208~0210
個人私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nd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